治理后的常德临澧县美丽乡村景象(常德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2018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先行、有序推进,注重保护、留住乡愁,村民主体、激发动力,建管并重、长效运行,落实责任、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则,以此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2018年12月27日,湖南常德市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调度会,打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攻坚战,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涉及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等多个方面,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而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成效,则是衡量乡村振兴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单一主体的治理机制无法实现可持续性运转。”常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百艳坦言,在这场攻坚战中,如何避免职能部门代替村民成为农村环境整治的主体,如何构建起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建立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成为了常德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思考重心。
“一户一个公益存折,每户每年需完成一个8小时公益工,每完成一个公益工,既可以向村公益银行兑取30元补贴,又可在村民年满65岁后,由村支两委派遣村民志愿者偿还公益工”。
——这就是常德市武陵区芦荻山乡专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而摸索的公益存折模式。据介绍,芦荻山乡筹集公益基金70多万元,专门从事公益工的开支,专人管理“公益存折”账户,账目公示公开透明。
“公益存折已成为记录党员先进性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未来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做公益就像献血一样,形成了良性循环。”芦荻山乡党委书记孙家辉介绍说,全乡18个村社区已累计有3500余名党员与居民参与公益劳动,领取了公益存折。自“公益存折”推行以来,全乡共清扫地面5万多平方米,清除墙面“牛皮癣”3680多处,清理乡域内河流水面漂浮物200余吨,清运生活垃圾2000余吨,沟堤砍障除杂58公里,堆物清理2965处,拆除违章搭建50000多平方米。
不存现金存善心。芦荻山乡的公益存折模式获得了公益企业和村社区居民支持,纷纷捐助物资和工时。昔日垃圾成堆的村道干净漂亮了,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清水渠,群众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
同样是“存折”模式,常德津市推行的“绿色存折”制度,与芦荻山的“公益存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有效推动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获得了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点赞。
在常德津市,当地政府一次性投入了800多万元用于修建绿色银行。每个农户都有一本“绿色存折”,每个家庭都配备了“三桶一筐”,用于放置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以及弃用衣物鞋帽等。各村专职回收员和保洁员负责上门回收垃圾,在“绿色存折”上填好回收金额后,农户可凭存折的积分,在村里兑换日用品或现金。
“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大为改善,治理费用大幅降低。”常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贺立新介绍说,津市探索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让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全面推行“绿色存折”制度后,津市每年节约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资金300余万元。
治理后的常德鼎城区草坪镇幸福屋场(常德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在常德鼎城区草坪镇,“乡贤”成为了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词。一批支持家乡建设的乡贤代表,在草坪镇组建了乡贤协会。乡贤协会通过村规民约,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乱立名目等赈酒陋习,全镇赈酒数量降幅达80%以上,并通过诗词、书法、歌舞等各类公益教学活动,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医疗救助、助学支教等慈善活动,让乡风美起来,让民俗活起来,让乡韵浓起来。
“碰撞乡贤智慧,激活乡贤能量。”草坪镇党委书记杨国军介绍说,产业兴则农村富,通过“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全镇已引进文化、旅游、农业等各类投资近6000万元,5个投资项目和农民合作社运转良好,带动了近3000人就业。
“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龚德汉说,依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引领、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总体思路,通过积极推行农村垃圾社会化管理、市场化动作、常态化监督机制,常德正逐步形成“减量化产生、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下步将通过行政高位推动、示范创建带动等举措夯实工作基础,进一步创新机制,激发村民自治,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治理格局,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杨才兵 张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