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舆情频道
今年以来,北京、河北、贵州、湖南、海南等地陆续发布了区块链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政务上链”,仅北京一地已有140个政务服务场景使用了区块链,不少服务跑动次数从五六次减少到“最多跑一次”。疫情之下,政务区块链的价值更加凸显,从多层次、多方位为政务信息化赋能,为实现智慧政府的伟大目标助力;与此同时,区块链与政务服务融合应用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新的“数据孤岛”问题再度显现。
数字政府的孤岛困境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政策、管理、组织、技术和数据都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相互作用,数据已成为数字时代数字政府治理的核心。7月,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从2018年的0.6811提高到2020年的0.7948,取得历史新高,达到全球电子政务发展“非常高”的水平。广东、上海、浙江、福建等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数字政府战略或规划,部分省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政府发展模式,如广东省建立起“政企合作、管运分离”模式,浙江省注重“优化用户体验”。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25个省级行政区域成立了政府数据管理机构。可见,数字政府推进的大道上,我国已蓄势待发,各地数字化政府建设如火如荼。但由于存在环境、观念、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在大规模的政务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的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九龙治水”与“数据孤岛”现象并存。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曾在2019年10月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我国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已经掌握巨大的数据资源,但普遍存在“不愿”“不敢”和“不会”共享开放的问题。具体而言:
一是出于路径依赖、缺乏法律约束和考核机制等原因不愿共享数据。少数政府部门因自身惰性,习惯于因循固有的工作模式,缺乏数据共享的动机,以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或“上级明确指令和硬性要求”为缘由拖延共享以及应付、敷衍等。
二是基于风险考虑、担心问责等原因不敢共享数据。比如,有关部门担心共享后会带来负面影响和不利后果,可能会暴露本部门原有数据不真实、不精确的问题而引发问责,或者认为“数据安全与保密比共享更重要”、采取封闭行为更妥当,因担心数据在使用与分析的时候面临泄露风险而执行“鸵鸟政策”。
三是由于重复建设、管理边界不清晰等问题不会共享数据。首先,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建立在部门内部和系统内部,业务流程割裂,客观上形成了“信息孤岛”;其次,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支撑,部门采集的数据格式不统一、标准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共享存在困难;最后,数据资源的相关管理规则尚不明确,数据的归集、整合、清洗、比对短时间内难以完成。
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传统的政务数据彼此割裂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现有的大数据系统与应用大多侧重于数据的处理流程,而忽略了数据共享过程中责、权、利的界定与明晰。国家信息中心2020年4月发布《区块链助力中国智慧政务发展驶入快车道》报告称,目前仍然存在政务“数据孤岛”、政务数据资源碎片化、政务发展不均衡、政务协同缺乏互信基础、城市数据监督不到位等“顽疾”。
区块链3.0,助力数字政府智慧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建设。而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政务信息化建设基础。基于区块链的“可编程政务”是区块链3.0时代的政务应用形态,它探索了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政府治理新模式,有助于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推动中国数字政府建设驶入快车道。
2020年7月,北京市发布《政务服务领域区块链应用创新蓝皮书》,公布北京在“区块链 政务”方面的成绩单:落地140个应用场景,平均减材料40%,打通了传统数据共享模式较难打通的310余项数据;在深圳,居民身份证等24类常用电子证照和100多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已经整合到统一的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在杭州,BSN区块链政务专网已经在城市大脑平台成功部署,且在一周时间内就完成了“城管道路信息及贡献管理”等多个应用的上链,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区块链助力中国智慧政务发展驶入快车道》报告显示,目前已落地或正在落地的政务区块链涵盖数字身份、电子存证、电子票据、产权登记、工商注册、数据共享、涉公监管、行政审批等多个领域。有业内人士认为,区块链技术凭借其与生俱来的分布式协同、身份验证、可追溯、不可篡改等优势,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政务信息化“顽疾”,赋能电子政务,助力智慧政府落地。
首先,轻量化部署,协助打通政务“数据烟囱”。区块链理念和技术无需改变各部门原有系统构架,在不影响原有业务的前提下,通过部署透明网关和简单调用云端接口,使得内容与数据轻松上链;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新的技术工具、协同平台和基础设施,推动“条”数据横向贯通形成“块”数据,推进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进行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夯实智慧政府基础。
其次,数据“可用不可见”,构建数字政府可信基础设施。数据本身的确权、溯源、审计和可信等问题,是前述已经规模化应用的信息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而区块链的底层核心技术有助于建立数据可信机制,能够对数据流通过程可信追溯,为有效解决政务数据使用过程中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的界定难题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政务数据分类共享体系。由于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十分依赖于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区块链技术可以让相关方及时获得信息、验证信息,提升政务服务体验和水平;同时依托公私钥保密体系和智能合约技术,理清数据隐私和安全共享的边界,实现不同共享类型数据的依权限分类共享。
总体来看,尽管已有一定数量的区块链政务应用落地,但在传统政务信息化的大格局下尚属于小范围尝试,扮演着先行先试的探路者角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难题:一是从产业应用层面看,区块链技术正在快速迭代,其与产业融合的应用技术尚处在初期,一方面各企业间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相关风险监管和安全保障能力有待加强,深度应用存在阻碍;二是从政务服务层面看,各级政府部门均是单独对接的区块链系统开发商,如腾讯、蚂蚁集团、中国平安等,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标准,区块链系统间相互孤立、彼此分散,形成了新的“数据孤岛”。
以“合”为贵,释放政务数据红利
数字政府的基石是基础数据,是以数字治理和数字流动为核心,其蕴藏的巨大潜力尚待发挥。不同底层架构、数据结构区块链的互联互通相比传统“数据孤岛”的互联互通,技术难度更大,因此,要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就要优先解决建设进程中不同部门“打架”“孤立”等问题,支持基于区块链的政务服务业务协同应用。
一方面,要推动信息化与体制融合,实现数据整“合”。在顶层设计指导下推动区块链政务应用有序落地,实行集约共享建设,从源头杜绝“数据孤岛”的产生。一要抓紧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构建统一的政务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标准,凝聚产业共识;二要推动产学研创新,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建立一套公允权威的标准化评价认定方法;三要同步推动完善政务数据共享、授权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区块链建设有序合规进行。
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服务,打“通”智慧政府。要以人民群众利益至上思想为原则,将群众对政务的需求、社会预期关注的政务服务及时有效地整合到区块链政务建设的目标上;同时,以信息资源数据的共享、交换、融合、服务为核心,以多部门业务流程协同为手段,发挥区块链技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科技赋能政府治理,是一个长期的、攻坚克难的过程,必须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要综合利用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破“信息壁垒”与“价值孤岛”;要构建数据共享平台,以数据分析带动智慧决策;要构建深度协同文化,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治理与协同,让数字技术真正赋能政务服务,满足国家治理创新需要和社会公众期望。(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 张力、见习助理研究员 廖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