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
通常大家所说的影响因子,其数据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一般指两年影响因子,其计算公式如下:
以2016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
IF(2016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2014年至2015年所有文章在2016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2014年至2015年所有文章数。
性格:期刊被引用次数——被引用越多,期刊越好。
(注:Web of Science中的期刊水平一般较高,属于高个里面拔高个,人家基础好,没办法)
5年影响因子
Happy new year
5年影响因子并非简单的最近5年的影响因子的平均值,而是在计算影响因子时采用的是5年数据,而非一般影响因子的两年数据,具体计算方法,参见如下官方网址,非常详细、易懂:
http://admin.isiknowledge.com/JCR/help/h_fiveyr_if.htm
由于5年影响因子采用了5年的数据,就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有的期刊上由于一两篇文章的引用次数特别的高,而使其影响因子波动很大,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当属: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A,尽管其2009年的IF高达49.926, 但是其2008年的IF只有2.051,就是由于一篇刊登了一个软件的文章的超高引用,即使是采用5年的影响因子,仍高达20.635。应该说5年的影响因子可能比影响因子(两年的)更能反映期刊的近几年的平均水准。
为什么影响因子的影响经久不衰?小编秋秋认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计算方法简单,只要会使用JCR数据库,就能大致估算某期刊最新的影响因子,而且是保守估计。
下面与其他几个指标做一下对比就很明显,影响因子虽然简单粗暴,但是很好计算和掌握:
Google Scholar Metric
Happy new year
与Web of Science相比,谷歌学术不仅可以免费检索,而且范围远远大于Web of Science,既包括正常的学术期刊,也涉及书籍、会议、以及各种预印本。
谷歌学术指标基于所谓的h5因子,即某一出版物在过去5年发表的文章之中,至少有h5篇文章每篇引用不低于h5次。例如排名最高的Nature,在2010年至2014年h5因子为377,表明这一期间Nature共有377篇文章引用数不低于377次。此外,谷歌学术指标还统计h5中位数,也就是进入h5因子的所有文章的引用中位数。例如Nature的h5中位数为529次,显示其进入h5因子统计的377篇文章中,排名第189位的文章引用数为529次。
与影响因子只基于过去两年数据不同,谷歌学术指标统计过去五年的数据,因而更加体现一个出版物的持久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当前的热度。谷歌学术指标采用h5因子进行评价,显示的是出版物综合整体实力,而不会像影响因子那样很容易受一篇高引用文章所扭曲。
基于Scopus的SJR
Happy new year
SJR(SCImago Joumal Rankings),考虑期刊被引数量+期刊被引质量。被引数量相等时,被《nature》大量引用和只被一些低水平期刊引用的论文影响力实际上常常不等。SJR在理念上无疑更为先进:一种期刊越多地被高声望期刊所引用,此期刊的声望才越高。采用Goode的PageRank算法,赋予高声望期刊的引用以较高的权重。
该指标不仅衡量期刊被引的数量, 还衡量期刊被引的质量。其原理是:以期刊
的引用关系来评价期刊的质量, 将期刊1 引用期刊2 的次数认作是期刊1 对期
刊2 的认可程度, 而期刊2 在期刊1处所得到的分数即为期刊1 的得分与期刊1 对期刊2 的认可程度相乘所得。看看下面这个公式多恐怖。
性格:期刊被引用次数 + 引用该文章的期刊质量——被高水平期刊引用越多,期刊才越好
特征因子
Happy new year
特征因子最初由来自华盛顿大学的学者提出。其基本思路为:影响因子在计算期刊的引用频次时, 将来自所有刊物的引用都平等看待, 实际上, 对于像Nature 和Science这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期刊, 来自它们的引用显然比一些小刊的引用分量要大得多。
特征因子的制定就是考虑到不同层次期刊的引用权重, 通过引文构建起文献引用网络,对期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
特征因子的工作原理是:假设由一位研究者随机选择某年出版的一份刊物的某篇文章, 任意选择文章的一篇参考文献, 跟随引文链接进入到下一份期刊, 然后从该年的这份期刊中再任意选择文章, 继续随机选择引文进入下一份期刊, 研究者不停地重复这个行为, 很显然, 如果这个动作无限地进行下去, 越是影响力大的期刊, 研究者进入的次数越多。研究者进入某个期刊几率的百分值, 就是该期刊的特征因子分值。
提醒
SCI收录的期刊不会轻易更改刊名,因为更改刊名会导致两年影响因子的缺失,这样会流失大批的作者。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与是动态调整的,录用的时候是SCI收录,发表的时候可能就不是,所以最好不要选择在学科后几位的期刊,因为没准第二年就看不到他们了。一定要掌握JCR的查询方法并了解所投期刊的学科分类。
一般来说,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对稳定,但波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能只参考两年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更能体现期刊的成熟与稳重。
我的困惑
1. 好多研究生投稿时查询期刊的影响因子大于3,等文章录用并正式刊出时期刊的影响因子小于3,那这会不会影响博士等的正常毕业呢?
2. 到底是以投稿时的,还是发表时的影响因子为准?
3. 各个学校规定了文章录用期刊的影响因子,但是没有规定录用文章的类型,是研究论文,还是综述?
4. 有的学校规定文章要有doi号即可,有的学校则要求必须见刊且被数据库收录,这两种规定哪个更合理?
费用
Happy new year
论文整个周期中的费用(若含)包括: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OA费、彩印费等。作者应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如果研究经费充足,则无需想太多。
国外的期刊都不收费,国内的期刊各种收费。这样的认识是有偏见的,是否收费跟期刊本身有关,而与其是否是国内还是国外主办无关。
举例来说,大部分国外期刊不收审稿费,但如果作者选择OA的出版模式,就会被告知交几千美金,大于在国内期刊发表文章所需费用,目前有很多混合出版的期刊,即每期的文章既有OA出版,也有不OA出版的。
2011~2015年间SCI收录论文总数的年均增幅为3.3%,同期SCI收录OA期刊所发表论文数量的年均增幅为12.5%,OA论文所占比例也相应地由2011年的10.3%增加到2015年的14.3%。SCI论文产出大国美国在2011~2015年论文数量的年均增长率1.7%,中国为14.6%,美中两国SCI论文数量之差也因此由2011年的16.62万篇减少至2015年的7.56万篇。
检索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43581篇OA论文涉及OA期刊491种,其中发文数相对较多的120种期刊共发表论文35206篇(占总数的81%),篇均APC为1656美元,进而可估算出中国和美国在2015年度分别支付了7217万美元和6801万美元的APC。
来源:小编汇
本文来源:本公号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微信公众号:lunwenw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