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云宇,点击右上方“关注”,分享自媒体干货与成长故事。
大家好,我是云宇。
高二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学新闻。彼时的我没有想到,16年过去,我仍在从事文字工作。
从对自己的文笔不自信到如今会“厚脸皮”地把链接发到朋友圈、写作群,粗略一算,我居然已经坚持写作超过10年。
在这10年里,我一直坚持下来的有8条写作方法。
经常写作的人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坐在电脑前码字死活憋不出一个字,等吃饭睡觉时脑子里却自动冒出各种想法。
它们总是突然冒出来,又很快消失,像一道虚无缥缈的烟。
每次有灵感出现时,必须第一时间打开手机里的备忘录记下来,并在坐到电脑前时整理内容,以便下次写文时更顺畅。
随时记录的习惯是写文重要的灵感来源。
除了备忘录,也可以用纸笔或语音转文字记录类APP代替。
灵感来源于生活,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不管是写小说、评述还是散文、诗歌,生活都是最佳灵感来源。
打个比方,怎么用通俗易懂的说法来解释某些高深的概念?最好的方法便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做比喻。
怎么才能找到最贴近的比喻?多多观察生活。
再打个比方,当你想要描写天空,只会写万里无云、蓝天白云之类的词显然不够。但具体该怎么写,只有真的观察过天空才会懂。
每次出门时,多多观察身边的环境、周围人的状态,它们都将成为未来最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想要提高写作效率,素材库少不了。
素材库的类型因人而异,就我个人来说,有图片库、标题库、选题库、金句库等。
图片库按照图片类型建不同的文件夹,其他类型我一开始会用Excel,但后面觉得还是不方便,就直接用平时码字用的“印象笔记”来收集了。
每类素材各建一个文档,平时看到不错的内容就分门别类复制黏贴进去。
要用的时候,直接在搜索框搜索关键词即可。
对于写文这件事,我认为文笔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的观点、知识面、思考深度等维度。
只有日积月累的输入,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为了有话可说,少不了日常积累。
书、纪录片、辩论赛、脱口秀、播客甚至综艺等都是积累的渠道,看到觉得有用的内容,就记到素材库里,一举两得。
另外,我还很爱看微博上的bot投稿,它们经常成为我的灵感来源。
离奇的现实故事,永远超乎你想象。
作为INTJ型人格,我对文章的判断是逻辑比文笔重要。
文笔只是锦上添花,但如果一篇文章连逻辑都不通顺,读者看完甚至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那就太失败了。
因此从刚开始写作起,我就有写文前列提纲的习惯。
列提纲不用太正式,列出123点,把想表达的观点用某种逻辑简单写几个关键词和关键句即可。
有了提纲加持,写文按照预定的逻辑走,效率也会提高。
作为作者本人,写完一篇文后很难察觉出这篇文章的问题。但现实是,初稿一定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有可能是句子不够通顺,有可能是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我的习惯是写完文章后多读几遍,读的时候最好能发出声音。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把刚写好热乎的文放凉一晚上,第二天再读。
这时候对文章的记忆已经没那么深,更像是作为旁观者来阅读,会更容易发现问题。
身边有一些朋友表达过要写点东西的想法,但当你鼓励ta行动时,ta又会说自己文笔不好不知道怎么写。
没有人是从刚出生就会写文的,从小学时的散装日记到高考时的800字作文,我们也用了超过十年时间来练习。
写作是一门需要时间沉淀的技能,除了稀有的天赋型选手,大部分人都是在坚持写作的路上不断提升的。
对新手而言,坚持输出是提升文笔最直接的途径。
写日记、写随笔、写思考……一步步来,然后会发现,写作真的不难。
曾几何时,我也认为分享文章是一件很羞涩的事。
但事实是,不在意你的人根本不会打开链接,而在意你的人,不会嘲笑你的文笔。
大胆分享文章,让它们被更多人看到。
一方面,当文章的问题暴露给更多人,也就有了更多提升的机会;
另一方面,当文笔被更多人看到,也就多了更多未来合作的机会。
最后,用村上春树在其自传中的一句话来结尾。
所谓写作,就是“在想写的时候,以想写的方式,写下想写的东西”。
以上。
作者介绍:
云宇,努力靠码字养活自己的自媒体人,用文字分享成长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