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散文家王禹偁,祖上皆是以种地为生,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就开始做点小生意,帮助乡里人磨面,日子过得还算可以。父母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六岁时就把他送到私塾读书,王禹偁聪明好学,从不调皮捣蛋,但凡有一点时间,都会用在读书、写字上。
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天分,王禹偁7岁就能作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公元983年,二十多岁的王禹偁进士及第,随后就被派到苏州做知县,为官极为清廉,办事相当公道,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几年后被调入京城,皇帝亲自出题拷问,对答如流的他,被提拔为左司谏。
作为谏官,王禹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因为担心被贬官而不敢直言进谏,否则就对不起头顶的乌纱帽,并以“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为座右铭。果真如他预料的那样,由于性格耿直,多次怒怼皇帝,贬官成了家常便饭,但他从没有后悔过。除了做官之外,王禹偁从小就喜欢对对子,8岁时对出的对联,令家乡的太守都拍手称赞。
公元962年,王禹偁的家乡济州钜野,新调来了一位太守,此人三十出头,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与当地的很多才子关系都不错。巧合的是,满腹经纶的太守,钟爱于对联知识,工作之余,时常在府上举办宴会,邀请友人小聚一番,吟诗作对肯定是少不了的。
有一次,太守听说了王禹偁的事迹,起初有些不太相信,就亲自去他家中做客,顺便考验一下王禹偁是否真像众人说的那般聪明。太守接连出了不少问题,年幼的王禹偁都能流利地对答,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太守不仅对他大加称赞,每次聚会时都会带着他。
一年的中秋节,太守又在家中设宴,让仆人把8岁的小友人王禹偁请来,并将他视为座上宾。前来赴宴之人,最差的也是秀才,其中还有不少小有名气的举人,他们看到太守把小王禹偁安排在不错的位子,内心就感觉不太舒服,但表面上又不能说什么。
酒过三巡之后,大家就开始切磋诗文,太守听到门口的鹦鹉在叫个不停,就笑着说道:“我刚刚想到了一个上联,不知在座的各位大才子,能否替我对出下联呢?”众人纷纷表示愿意尝试一下。太守的上联是 :鹦鹉能言难似凤!
宾客听后都陷入了沉默,认为此联有些刁钻,不是一般人能对的出来,有两三个人虽然给出答案,却不是那么工整。正当太守觉得没有人能对出来时,坐在旁边的8岁王禹偁站了起来,不假思索地说出下联 :蜘蛛虽巧不如蚕! 包括太守在内的所有人,无不对他佩服不已,称他的下联简直就是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