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必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网上搜完一个东西后,再打开其他APP,发现到哪儿都能收到相关广告推送。
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说,这其实是心理上的“孕妇效应”——当你怀孕后,就会发现到哪儿都能看到孕妇。这是因为随着自己投入更多的关注度,会觉得一些偶然现象变成了普遍现象。
但广告推送这件事儿,老实讲,绝非偶然的巧合,毕竟,现在讲究的都是“精准营销”。
在2021微信公开课Pro版的微信之夜上,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表示,微信将上线属于自己的专属输入法,本来并不想做,但很多用户投诉自己聊天记录被窃取,因为输入什么就会看到相应的广告。
能让微信做出这样一个决策,可见输入法确实存在过度搜集用户信息的现象。
今年6月,科大讯飞输入法、搜狗输入法、QQ输入法等均被苹果与安卓多家应用商店下架,原因就是违法收集非业务相关用户信息。
我们在网上干任何事情,搜索东西、社交、办公等等,都离不开输入法。我们输入的每一个字符,理论上都会被输入法掌握,包括身份证、账户、密码等信息,以及偷偷搜索的关键字。
有的朋友说,xx输入法非常好用,特别懂我。有时候刚敲一个字,后面想写的就自动联想出来了,非常方便。它之所以如此智能,就是因为掌握了足够多你的信息。
可以说,在输入法面前,我们都没有隐私。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使用网银支付的时候,往往会弹出银行或者系统自带的安全键盘,就是为了避免隐私泄露。
输入法搜集这么多个人信息,最终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输入法提供商一般都有“广告联盟”,通过广告联盟,可以实现各个APP之间的广告信息共享。比如,我在搜索引擎输入“刷牙出血”,想查一下都有哪些原因,过会儿再打开电商平台就会收到牙刷、牙膏等物品推荐。
当然,企业都是要赚钱的,正常、必要的信息收集是能接受的,要打击、管控的是违规、过度的信息搜集。
网信办相关标准规定,输入法类APP的基本功能服务为“文字、符号等输入”,无需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
不过,很多输入法是有用户体系的,当你登录以后,就会自然获得和你用户信息相关的要素,如邮箱、手机号、词库等。如果你勾选了用户体验改进计划,还会上传更多的数据。除了这些,不应收集过多的用户信息。
除了政府部门的管控外,手机系统也在推进用户隐私保护。现在苹果和安卓手机,都可以自行关闭“广告标识符”。关闭后,跨APP广告追踪就会被限制,收到的广告推送就可以大大减少。你也可以重置广告标识符,相当于信息刷新,可以有效避免一些APP的“大数据杀熟”现象。
另外,大家也可以在输入法的设置中,禁止其联网,多少也能起到上传个人信息的作用。
张小龙表示,微信不保存聊天记录,微信规定,谁看了用户的聊天记录就会被开除。出于保护用户隐私的目的,微信决定上线专属输入法,并不是为了抢夺输入法市场。
今年 4 月,“微信键盘”开始小范围测试。最近,“微信输入法”开始了新一轮内测,普及范围相对更广,功能更加完善。
感兴趣的用户可以打开微信,按照“我 → 设置 → 插件”路径进行查看,如果显示有微信键盘,就证明有微信输入法内测资格,直接开启便可使用,如果没有就得耐心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