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使用千万蜘蛛池,网站外链优化,蜘蛛池引蜘蛛快速提高网站收录,收藏快捷键 CTRL + D

seminar是什么意思(副教授缩写pro还是prof)


目前,中国一些知名大学都在研究生授课过程中引入讨论课的教学模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都在不同学科领域采用讨论课进行教学,并衍生出风格不同的讨论课形式,其教学成果也的确彰显了讨论式教学的成效。

Seminar,译为“讨论课”,最早诞生于18世纪的德国大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初始目的在于摆脱宗教束缚,将研究自由与学术自由的思想贯穿于课堂之中。19世纪,美国引入这一教学模式,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全面推广讨论课授课模式,“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

讨论课的人数与学生来源

讨论课是严格的小班制课堂,要求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其目的在于保障讨论的充分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3小时的课堂内容,讨论课的人数实际控制在15人左右最佳。

除却人数外,讨论课的学生来源同样重要。

多数大学的选课体系中,某一专业的必修课往往只对该专业学生开放,但这种限制忽略了研究的本质。研究领域与研究时段的划分是人为分类的结果,其意义在于让学术研究能够更加聚焦并拥有足够深度。

然而,学科与学科之间在源头上有着极大关联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与素养。因此,有生命力的讨论课学生来源如果足够多样,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比如,北京大学人文类学科的部分讨论课面向相关专业的全体研究生开放。假设学校开设了“古罗马时期艺术史研究”这门课程,政治学、历史学、文学或者哲学系的学生便可以同时选报。

不同学科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提供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而这种思想的交锋将极大丰富学生的认知维度。

讨论课的学生来源和数量极为重要,很多导师会带着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举办读书会或者讨论会,范围越小的讨论课,就越类似于近亲繁殖,极容易引起学术“残疾”。

讨论课的基本框架

讨论课的基本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是课程主题与教学内容

第二是课前自我学习与消化

第三是课堂讨论

第四是主题论文

首先,讨论课由授课教师确定该课程的主题与教学内容,教师会公布本学期内该课程详尽的授课大纲和每周的主要教学内容,并列出该节内容的参考文献。

这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个艰巨的挑战,大学教师对课堂组织具备高度自由,这种自由往往让教师信马由缰,缺乏对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的综合把握。讨论课要求教师对于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有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详尽的教学方案,并通过参考文献把控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般情况下,授课框架如下:

参考文献的选取则十分考验授课教师的功底。一些经验老到的教授,往往会选取该主题下不同时段不同学派的代表性文章或论著的节选。这样能在精简阅读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对学术史宏观结构的理解。

在此之后,课堂的主体便转移到学生,学生要开始大量且密集地阅读。

每周教学计划所列出的参考文献,是全体选课学生的必读书目,这保证了所有的学生能够基于同一主题、同一内容进行高效讨论。每门讨论课一周的阅读量一般在150~300页不等。低于这个数量学生无法对每节的内容有基本的知识储备,高于300页往往导致负担过重。

所以我认为这也是为何目前国内本科阶段无法全面铺展讨论课的原因之一:本科阶段的学分要求高、课程多,而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学期内选取2~3个主题去研究已是极限,因为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

讨论课的第三步是讨论,讨论是课堂的灵魂。

然而,在讨论之前,保证课堂的高效组织需要在讨论课前1~2天通过邮件收集学生们的读后感与疑义,教师将选取学生关注度最高且最具价值的问题作为当周讨论课的主线。

既然讨论是讨论课的核心,这种教学模式便要求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尽可能多地相互攻讦、论战,引发头脑风暴。

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充当裁判与法官的角色,保证讨论不偏离本次课程的主题,保证讨论质量,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冷场时重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从读书到发言,便如同从阅读到写作,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过程。头脑风暴要求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思考,而从不发言的学生,很容易让课堂陷入恶性循环,他们一般会被当作课堂的偷盗者,因为他们吸收了其他人的智慧,却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是中国课堂最困难的景象,授课教师们苦于发言者往往只是那几个学生。当然,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将课堂表现分数比重提高,并当好“执法者”。

此外,也有教师会设置“首席发言”或者“讨论主持”之类的岗位,让学生轮流担任,这些学生有义务带动课堂气氛,并对当堂内容进行更为认真的准备。

讨论课的最终意义,在于促成学术写作。

讨论课的过程首先是为了帮助参与课程的同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有效的线索和新的观察角度。在此基础之上,在讨论课即将结束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就本学期内容选择一个主题,写一篇论文。

讨论课的关键三要素

讨论课的第一个要素在于阅读与积累

如果有学生不阅读参考文献就参与讨论课,结果要么就是不说,要么就是胡说,而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灾难性的。为此,阅读参考文献是保证课堂质量的红线,它起码能让所有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储备在基本水平线上。

关键要素二便是讨论。

在没有交流之前,每个人脑海中一般都只有一张地图,无论一个人多么天才,也只决定他的地图比别人的更丰富更丰满。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会让人迅速发现许多张地图,这些地图能够为学术思考与学术探究提供更多快捷且有效的思考路径,也能提供给研究者不同的答案。

第三,裁判的重要性。

讨论课的主体是学生,而优秀的教师才能保证这场对话的方向、角度、深度。裁判比选手对世界的规则有更深、更广的洞察,所以在学生们原地打转的过程中,这只上帝的手,应当推他们一把,给他们一个更明确的方向。而价值的导向、理性的决策、人文的关怀,才将最终决定一门课的成败与高度。

如需了解麦可思教学教务服务,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本文为麦可思专稿

编辑 | 麦可思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24zzc.com/news/169572061438553.html

相关文章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