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使用千万蜘蛛池,网站外链优化,蜘蛛池引蜘蛛快速提高网站收录,收藏快捷键 CTRL + D

金石百度排名优化专家破解(百度推广登录平台)


甲骨文,三千岁

120年前从中药“龙骨”中

被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

如今, 中国文字博物馆

为鼓励释读新字

“一字悬赏10万元奖金”

2018年,南开大学蒋玉斌凭论文

《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

获得一等奖10万元

至今,仅有他一人

甲骨文,究竟价值几许?

甲骨文,作为我国迄今可见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不仅仅是文明符号、文化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为已经消失的商代占卜制度提供了确切的物证,更重要的是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甲骨文时代属于商朝后期,历经商王盘庚迁殷至帝辛8世12王共273年。甲骨文出自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特殊人群之手。这些人以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或记事文例形式,在龟甲兽骨上刻写下贯以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仰追求的居常生活事象,涉及政治、军事、农事、气象等很多方面。殷墟甲骨文内容繁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

甲骨文3000岁离我们远么?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延续着甲骨文的基因

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文字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

甲骨文全球有多少片?

对于目前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材料的统计数字,学术界多有争议。

一说认为,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现在分布在全世界的甲骨文收藏估计在13万到15万片之间;

一说认为,目前海内外约有16万片,共有4300多个字。

目前,甲骨文释读处在瓶颈期,仍有一大半字待破解。

目前,甲骨文主要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家,共约9.3万片。

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一代代专家学者努力考释文字、研究历史、探讨文化,如“甲骨四堂”、甲骨学“八老”等为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并推动甲骨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

说甲骨 识汉字

汉字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特点,传承古今。一般说来,谈汉字的演变,要从甲骨文字谈起。下面举几个字,看看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本义及其流变。

殷商时代,河南安阳一带气候温湿、湖泊遍地、草木茂盛,大象生活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人们常见到大象,所以把它的特征性形象画出来,代表“象”这个字。

甲骨文中的“为”字,由两个部分所构成,一是“又”,像人的手形;二是大象之形。整个字像人用手牵着大象,以帮助人们干活。大象当时在安阳一带是比较常见的,于是人们就把这样的图景画下来,以代表“为”这个词,相当于今天的做、干,很常用。到了繁体字里,“为”字已经变形了,但仍可加以解析,其上部像人的手形,下部像大象之形。简体字“为”,是该字草书字体的楷化,已经完全不像以手牵大象干活了。

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由“田”和“力”两个部分构成。“力”像古代的一种农具的形状,整个字像人拿着“力”这种农具在田地里干活,而干这种活的都是男人。

现在的“庶”字,是众多的意思,可是它的本义不是如此。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由“石”和“火”两部分构成的,是煮食物的“煮”的本字。古人煮食物是把食物放在器皿中,装满水,然后用火烧石头,把烧红的石头放到盛装食物的器皿中。如此重复,以烧开水煮熟食物。当然,古人有时候也把食物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烤,把食物烤熟。后来,“庶”不再表示煮的意思,而是表示众多的意义了。

古人有一种工具叫斤,斤是横刃的斧子形,像今天木匠所使用的锛子。古人常用这种工具来砍伐树木。甲骨文中的“折”就像用斤这种工具把树木砍断了,很形象。篆文里,“折”字变成了从斤从两个“屮”,已经失去初形。到了今天,折字变成从手从斤了。

(以上文字由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张玉金提供)

高冷绝学,走入寻常百姓家

甲骨文表情包“萌化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是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章草设计字库设计者,他带动中国古老文字融入当下设计潮流。

来自异域的“汉字叔叔”

美国理查德·西尔斯创办了“Chinese Etymology”网站,里面收录6000多个最常用的现代中文字字源分析,收集了近10万个古代中文字形。在这个网站上,读者可以查到每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包括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各种版本,以及普通话、广东话等读音和《说文解字》的解释。他被中国网友亲切地称为“汉字叔叔”。

此外,理查德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汉字叔叔讲故事”,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分享给网友他的汉字故事。

建立数据库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和河南相关部门打造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等为甲骨文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提供了数据支持,甲骨文书法和甲骨文实物也走出象牙之塔,使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走近大众、走向世界。

甲骨学大事记

知识链接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迄今可见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均没有延续下来,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中国文字虽然经历了甲骨、篆、隶、草、行、楷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但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甲骨文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一代代专家学者努力考释文字、研究历史、探讨文化,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推动甲骨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本文链接:https://www.24zzc.com/news/169621087741390.html

相关文章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