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烟台日报社官方微信“ 昆嵛观潮”消息,八月的烟台,因为一个又一个高级别顶级盛会的召开,一批又一批海内外院士的到来,无疑成为中国创新版图上最闪耀的“星”。
8月9日至23日,以烟台黄渤海新区为主会址,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暨2022中国海洋经济论坛、中国·烟台第四届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制造院士论坛、2022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2022第四届“新动能”产才交流大会、第三届太空与海洋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等五场大会相继召开,短短两周时间,共有38位院士与会,他们围绕海洋经济、光电及磁性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交流研究成果,把脉产业未来,献策烟台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在全国各地争相发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当下,院士集聚烟台成了“现象级”事件。是院士选择了烟台,还是烟台选择了院士,其背后深意引人深思,给区域创新发展带来诸多启发。
院士来了
创新前沿来了
“院士”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一位院士就是一个学术领域的权威代表,掌握着科技创新前沿的最新密码,更是传递产业最新动态的信使。
8月份,数十位海内外院士纷至沓来,在产业发展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这给制造业大市烟台带来了什么?
YMG全媒体记者 侯召溪
“‘数字孪生’也将是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要深耕数字采集,更好实现从‘过程孪生’理解‘数字孪生’。”围绕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给出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全球“抗新冠药物”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详解团队做法:“目前,我们给出的一个解决办法是使用阿兹夫定和可利霉素相结合,分别用于活性抑制和表达抑制,从而实现‘双保险’。”
“制造业要迈向高端,必须多听企业需求,多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产业未来发展的研究,发挥各方优势,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就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给出路径方案。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回放在烟台召开的五大盛会,院士发言声声入耳,既介绍了创新最前沿动态,又提出协同创新路径方法。
会后,烟台企业界人士给出如是评价:有最新研发信息分享,有产业把脉点评,有未来趋势分析,与院士专家近距离“对话”收获不一般。
院士来了,与会人士受益匪浅,办会单位烟台同样收获满满。在2022第四届“新动能”产才交流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团队与玲珑轮胎签署合作协议,外籍院士闵永刚团队与万华节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外籍院士陈建平与中节能(山东)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外籍院士陈建平等四位专家正式受聘为烟台黄渤海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专家顾问,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创新”为媒
产业为基
院士,烟台。这两大关键词,近日反复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成为烟台和国内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
烟台作为地处胶东半岛的地级市,黄渤海新区作为获批不久的省级新区,靠什么吸引了如此多院士,又凭什么留住了院士?
在烟台黄渤海新区经发科创局副局长赵玲看来,这源于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最近几年,我们注重用创新引导产业转型,不仅让人才有施展的舞台,有应用的场景,可以高效地实现成果转化,也以‘企业家第一,科学家至上’的理念和宾至如归的服务,让人才特别是有合作的院士对烟台有着很高的评价,这样就可以以院士引院士,吸引更多人才来创业。”她说。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外籍院士张绪穆的感受印证了这一点。“黄渤海新区作为烟台的现代化经济中心,同时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级开发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创新创业优势,营造了非常良好的尊才、爱才、留才环境,是创业安居的一片乐土。”他深有感触地说。
目前,烟台黄渤海新区已建成院士工作站1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聚集起刘维民院士、蒋庄德院士等一批行业顶尖人才和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
在鲁东大学教授李世泰看来,今年以来,如此多的院士来到烟台,吸引他们的有烟台的创新土壤,更有产业根基的支撑。梳理每项行业顶尖盛会落地烟台背后,都离不开产业发展的“磁场”效应。
以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为例,该会议在烟台举办多年,恰是源于烟台生物医药产业的硬核实力。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作为烟台重点培育的16条产业链之一,烟台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达到了127家,全业态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荣昌、绿叶、石药3个百亿级园区正全速推进。去年山东省3款国家一类新药上市,烟台占了2款。该产业已匹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余人,落户院士工作站1个,“创新好药、烟台制造”品牌将进一步擦亮。
我国太空与海洋领域的顶级学术盛宴第三届太空与海洋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今年首次在烟台举办,吸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产业领域11位院士参加,也很有说服力。
目前,烟台已布局东方航天港、卫星应用产业园、南山航空材料产业园、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等重大产业板块,聚集了中集来福士、山东长征火箭、华宇航天等近50家骨干企业及300多家配套关联企业,产品广泛用于卫星、船舶、火箭、雷达等高端制造领域;拥有中国航天513所、航天动力系统试验研究中心、中集海工研究院、海军航空大学、哈工程研究院等20多个院所平台,与西安交大、华中大、哈工大、西北工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开展了一系列“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论坛现场,烟台黄渤海新区专题发布了打造“空天海战略装备智造城”规划蓝图、实施路径、推进举措,向与会院士专家递出合作橄榄枝,发展前景让人充满期待。
发力协同创新
“新打法”带来最优解
“多少年了,没见过如此多的院士集聚烟台,已经形成了一种‘现象级’。”烟台开发区工委委员、经发科创局局长姚光磊对院士扎堆黄渤海新区兴奋不已。
两年来,越来越多的院士专家来到烟台、创业烟台、扎根烟台,其实不是偶然现象,背后推手是烟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新打法”——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科创平台”思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布局多层级科创平台,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的成功运行,就是鲜活注脚。
作为全省首批六个省级实验室之一,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引进了6名院士、多名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启动了3个公共研发平台、5个研究中心和多个联合研发中心,11个创新团队开展科研工作。
院士领衔,协同创新成果显现。“在省实验室的联合攻关下,我们的选针模组这一核心部件突破了技术天花板,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提升了整个提花机的性能,也帮助客户节约了售后和维修成本。”烟台宋和宋智能科技公司专用部件研发部负责人付振山说。目前,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已与全市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服务企业80余家。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烟台坚定不移走平台集成搭建的创新发展之路,高效激活第一动力。
目前,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和新药创制2个山东省实验室正快速建设、数量占全省1/5,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5年将带动社会投资50亿元、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00项。依托科创平台载体,烟台加快布局八角湾中央创新区、海洋经济创新区和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两区两廊”,打造八角湾、裕龙岛毗邻区域两个人才聚集区,让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在烟台大地蔚然成风。
烟台是一座流淌着创新基因的城市。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形成了七成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八成以上科研经费来自企业,九成以上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结合的“七、八、九”科技创新格局。
“如今,烟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新打法’,成效是显著的,海内外院士集聚到来,已经给出了答案。”李世泰如是评价。(记者 侯召溪 通讯员 郭传义)
编辑 陈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