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栀
“你好,我是您朋友为您点的七夕青蛙。”
“我要开始叫了。”
在一片“孤寡”声中,一年一度的七夕节落了幕,这只带着三分冷漠、三分悲伤、四分漫不经心的悲伤蛙,意外成为今年七夕节的一大话题中心。
作为传统情人节,每年的七夕都是营销重地,而今年在众多热点内容之间脱颖而出的却是一只复读机式的“孤寡蛙”。如此轰然热闹的浪潮退去后,回看悲伤蛙的翻红之路,其背后的情感经济逻辑让我们看到了潜藏的市场。
“孤寡蛙”意外走红
情人节的独特大秀
情人节不光对情侣们有意义,广大单身人士同样也是在节日中被重点关注的对象。 用“孤寡”模拟蛙叫声,借由字面意思对在情人节还保持单身的朋友进行调侃,这一有趣而独特的虚拟服务在今年七夕节走红。
“孤寡”“青蛙”等关键词在微信上的指数在七夕前后迎来爆发,在微博平台上,七夕孤寡青蛙成为热门话题,演员杨紫在绿洲上也晒出自己收到青蛙祝福的截图,微博话题#杨紫被送七夕青蛙#阅读量达到了4.6亿,与七夕青蛙相关的抖音热搜最高达到榜首,微博热搜最高冲上了前4。
不少商家也在热度中看到了商机。 淘宝平台上的孤寡蛙祝福服务扎堆涌现,简介上标明了“七夕情人节礼物”、“送闺蜜送朋友”、“”我来嘲笑你的朋友吧”等字样,单价大多集中在1元至20元区间,甚至有的开出了百元高价。
在闲鱼、微博、抖音、公众号等各大网络平台上,都可以看到提供七夕青蛙服务的商家,大多数都是普通用户参与,也有一些商家临时开通了这一与店铺特色不符的商品服务。
据相关媒体统计,“七夕青蛙”在七夕前一天淘宝搜索量36万人。 简单的定制服务却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让不少抓住热点乘风而进入的商家在短短一天时间内收获一笔财富。
双十一出租自己、提供秀恩爱截图等等,情人节的种种套路层出不穷,被默认为是七夕情人节的限定娱乐项目。 而将日常生活中的调侃商品化,用商品关系代替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连接的模式,却在情人节之外逐渐展露出其传播能力。
病毒式传播
符号内容的再解读
被塑造成“孤寡蛙”的卡通形象变形于美国漫画家Matt Furie创作的漫画角色Pepe。作者在最初将其设计出来的时候对其赋予的意义是给人带来快乐,而在其传播过程中, 众多网友对其进行的恶搞和解读不断衍生、曲折着这一形象的含义。 而在我国的网络空间中,Pepe化名悲伤蛙,也是成名许久的表情包界网红。
而在七夕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它又被网友赋予了全新的意义,配合大面积的表情包和文字轰炸,成为对身边单身朋友发出灵魂祝福的“工具蛙”。
提供“孤寡蛙”服务的人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从头像、昵称到开头、结尾问候语、配套表情包、定制视频等等,以各种方式对被服务方进行聊天轰炸,提供差异化服务。
而与此同时,在短短一天时间内,收到“孤寡诅咒”的用户们就找到了应对的方法,创造了“不谷鸟”服务,用“布谷布谷布谷”的叫声谐音表达“不孤”的意义。这一服务同样受到欢迎,不少消费者选择这一服务祝福朋友早日脱单,也有通过购买这一服务发动对朋友的反击。
另一方面,随着关于“孤寡蛙”的讨论越来越多,有不少人开始另辟蹊径,将李宇春新发的歌曲《Good day》进行谐音改编,歌词中的“Good day”摇身一变成为“孤day”,被恶搞制造成视频、音频,因为其作用与“孤寡蛙”相似,也被称为升级换代的孤寡蛙。
由于具有趣味性,收到“孤寡祝福”的人也乐于将自己的经历网络平台上。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如此特别而又风靡的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足以展开又一场好友互动,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关注。
甚至在微博平台上,一些没有收到“孤寡蛙”祝福的网友还会对收到祝福的人表达羡慕之情, “真正孤寡的人是没有人送祝福的” ,这只面露悲伤表情的绿色小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社交货币,构建着朋友间的交流。
自觉地参与到这场面向单身群体的网络狂欢中的人大多都是自愿进入的,甚至有人不满足于虚拟服务,亲自化身“孤寡蛙”,成为服务的“乙方”。微博上一条关于“孤寡蛙”的热门微博评论中, 有人表示“接单0.5一单,欢迎来砸”,接着就有人搭话“我免费,主要是七夕闲得无聊”。
对于参与者来说,这一话题或多或少地戳中了某种需求,于是他们开始认同这样的聊天模式并希望能够参与其中。既能带来参与娱乐活动的快感,又不用付出太大的精力和时间,只要拥有相应的文字和表情包,就可以化身成为又一只“孤寡蛙”,加入到这场狂欢中,这样的营销模式拥有特殊的魔力。
爆款营销具有的一般特性是共通的 。首先要便于大众参与,即入门门槛低,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同时要让参与其中的人获得参与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从这个角度来说,类似七夕青蛙的传播事件还会发生。
整蛊之外
虚拟情感服务已然成风
从夸夸群到虚拟男女友、虚拟朋友、虚拟宠物,网络虚拟情感服务已经发展出一个庞大的产业,服务类型还包括叫起床、督促学习等等,“孤寡蛙”这样的整蛊类型实际上也一直存在。
在众多的服务类型中,负责陪聊的虚拟恋人是其中的热门,甚至成为一种网络热点而被广泛关注。 在一些视频平台上,以“虚拟男/女友”为视频主题的内容获得了不菲的关注度和流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管是不是该类服务的目标受众,至少在更大层面上,大众对这一话题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度。
与“孤寡蛙”相似的是,虚拟恋人主要提供的服务是虚拟的,但更加具有个性化定制的特性。消费者在相关的店铺点单后,店铺会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各式各样的角色模拟聊天服务,在套路化的模板之外,同时注重情感沟通,负责倾听和交流。
一些运营良好的虚拟恋人店铺一天接单多达几十单,甚至有网店一个月售出服务2万多次,在单次价格几十块到上百块不等的情况下,虚拟恋人的产业规模已经发展得颇具规模。
不算是虚拟恋人还是其他虚拟情感服务,这类订单持续上涨的根源在于市场需求的旺盛。 当下的年轻人群体中,个人主义、独身主义愈发明显,当孤独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普遍的心理归宿,虚拟情感的陪伴就成为雪中送炭的刚需,相关产业链也自然应运而生。
从情感心理的角度来看,人往往都是在社会交往和沟通中获得对自我的认知,并进一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而现实生活的快节奏却将这样的环节简化甚至抹去,缺失的情感需求自然需要其他的方式来补足。
在网络空间中,隔着屏幕的沟通带来了更多想象的可能。消费者只要付费,就可以获得符合自己预期设想的服务, 以此来弥补现实社会中缺失的情感需求,在虚拟情感服务中,他们能够获得被肯定、被需要、被宠爱等各种心理满足。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现实中不想谈恋爱、不能养宠物等等客观现实,花上几十块到上百块钱, 短暂地逃离现实而获得情感满足,两相权衡之下,涌入虚拟情感消费市场的大量消费者有了需求。 相较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纷纷扰扰,虚拟情感陪伴带来的精神慰藉对于其消费者来说是十分有效的。
但同时也存在风险。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打色情的擦边球,因为是花钱买服务,买卖双方自然有了天然的身份不平等性,在这样的前提下, 软色情的发展就有了有利的成长空间。
而在“涉黄”这一属性被举报之后,许多店家也将自己的服务定性成为心理辅导、情感咨询。但这样的定位同样存在问题,在这些店铺中扮演角色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专业的心理学资质,因此寻求心理安慰的人并不能保证点单的对象是否具备为自己排解忧愁的能力。
情感和陪伴被包装成商品进行出售,虚拟商品这样快餐式的情感服务有其独特的市场价值。 情感经济已经成为当下市场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实体商品还是虚拟产品,戳中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是永恒的营销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