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原文摘录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本报记者 尹江勇 史晓琪 师喆
“教育、科技、人才”三个关键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赋予了明确定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天的河南,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了“十大战略”之首,正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第一生产力”
上海举办的第五届进博会上,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春风号”吸引观者云集;珠海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洛阳北企集团研制的纵列双旋翼无人机成为“明星”。
在这些“创新名片”背后,是坚实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十年发展,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41.18增至57.5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751个增至8387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由40.2亿元增至608.9亿元……这是河南科技创新实力提升最快、创新成果产出最多的时期,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时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深远谋划。”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向平表示,省委、省政府加强高位谋划推进,将我省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定位于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通过一体化设计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的系列“组合拳”。
为了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省正加快健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努力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河南担当、作出河南贡献。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育强“第一资源”
11月10日,科睿唯安公布了最新ESI排名,郑州大学再次取得突破,新增微生物学、植物与动物学两个全球前1%学科。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郑州大学正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把学校建成人才汇聚、成长、发挥作用的高地。
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全省教育系统要深刻把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的特殊意义、特殊价值,结合我省实际,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担当作为,在强化创新发展、勇攀科技高峰上奋勇争先,为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更强人才智力支撑。”副省长,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宋争辉强调。
“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瞄准目标,河南教育在改革创新强壮自身的同时,也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积蓄力量。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激活“第一动力”
如何创新网络技术体系发展范式,已经在全世界掀起了新一轮竞争。一直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顶天立地”为科研定位的嵩山实验室,也在基于多模态网络环境的智联计算网络技术方面展开了实际探索。
“智联计算网络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路线,它打破了原有技术中封闭的界限,可以面向各种垂直行业展开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嵩山实验室主任邬江兴介绍,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科研方向,实验室一方面要将理论体系、标准体系等软环境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则要转化落地把硬设备做出来,争取在河南首先进行规模化应用。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嵩山实验室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添了信心和决心。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要有‘敢为天下先’的信心和胆量,勇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足功夫。”邬江兴表示,要让嵩山实验室成为智联计算网络这条新赛道上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