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原文摘录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本报记者 逯彦萃
河南之于中国,正如中国之于世界。
经济总量大,但人均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转型升级压力不小……仔细想想,用这些来描述现在的中国和河南,都没有违和感。
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新征程上,河南人民正开启智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方案”。
人口红利变人才红利
这些天,95后小伙贺江涛非常忙碌。作为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的老师,他除了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肩负着全省“技能推广大使”的责任。他是我省自主培养的首个世界技能大赛奖牌得主,未满而立之年就已经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各大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贺江涛从一个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蝶变成为世界技能大赛铜牌得主,事实证明‘技能可以成才、技能可以报国’。”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所正高级经济师李红见看来,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将庞大的人口红利转化成巨大的人才红利,培养更多的‘贺江涛’,必将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到今年年底,全省将新增技能人才240万;到2025年,将完成150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基本建成全国技能人才高地;到2035年,从业人员将基本实现“人人持证”,全民能力素质明显提升。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就是我省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的具体行动。”李红见说,一个持证成为时尚、“三率”(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提升明显、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河南值得期待。
经济发展出彩文化建设出圈
进入深秋,位于周口市的益海现代食品产业园项目工地上,运输物料的车辆来来往往。“疫情防控不放松,也不耽误我们施工。”项目总经理助理韩霞说,作为“三个一批”重点项目,不仅在落地时享受“绿色通道”,在推进中还享受“白名单”待遇。
“双线嵌合”保运转,防疫生产两手抓,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不久前公布的我省经济“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7%,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能出彩,文化建设能出圈。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看来,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是选做项,而是必答题。
我省通过视频节目,一次次“复活”了博物馆里的陶俑、龙门石窟的金刚等,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精湛表演吸引着社会公众关注,润物无声中增强着人们的文化自信;在安阳林州市,太行山革命老区用元宇宙剧场,将红旗渠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无形中吸引着人民对红色文化的关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竹林幽径,古朴农家,空气中透着清甜。走进栾川县潭头镇仓房村,乡村民宿“仓房人家”映入眼帘。“快来快来,屋里请!”民宿主人李银生热情招呼客人。农家乐变民宿,房间变少了,树木变多了,游客更愿意来了。“有账算,不吃亏!”李银生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高亚宾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在文旅产业中适用,同时也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走在三门峡灵宝市中国黄金生产园区,如同置身花园,完全颠覆了大家对传统冶炼行业的刻板印象。三门峡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不断深入实施,这里已经实现了从“挑肥拣瘦”到“吃干榨净”转变,企业探索出一条从“生产原料”到“加工材料”,再到“制作器件”的进化路径,产品在优化,产业链在延伸,利润在增加。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稀客”常临,河南实现了美丽蝶变。
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河南的美好愿景鼓舞着河南人民不懈奋斗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