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风光。刘建新 摄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60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其中青海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典型经验做法榜上有名。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近年来,青海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紧盯“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担当,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聚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生态是青海的“关键词”。行走在江源大地,“中华水塔”持续丰沛润泽,绿色低碳循环成为发展常态,大美青海愈加洁净美丽,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青海方案。
牢记“国之大者”,筑牢安全屏障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作为青藏高原核心区域,更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
强化顶层设计引领,2021年8月,中共青海省委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建设为统领,一体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和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新高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规划和发展思路,成为引领我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并颁布施行《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法律规章制度。
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是对省情定位认识的再把握再提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再丰富再深化。我省持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在组织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基础上,为顺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将“省委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调整设立为“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相关省领导和省有关部门单位协同推进工作的领导协调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省全面推行林草长制、河湖长制,开征环境保护税,开展环境信用评价,扎实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稳步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等。放眼江源大地,生态环境改善了、质量提升了,绿水青山已然成为大美青海的靓丽颜值。
建设国家公园,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
青海,坐拥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祁连山,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全省年均出境水量达到900多亿立方米。青海正在聚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重要的生态地位赋予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如今的青海成为了全国唯一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这是青海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有力之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从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也是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高标准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全面完成体制试点各项任务,建立了一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机构,推行综合执法和“村两委+”两项工作机制,构建规划体系、科研监测等九大支撑体系的工作格局,为正式设园奠定了坚实基础;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创建,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极具代表性。
与此同时,4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全面展开;三江源国家公园等30个省管自然资源保护地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有序推进;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等6县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完成,并积极探索开展昂赛大峡谷自然体验等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试点。
如果以时间坐标勾勒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大事记,国家公园建设为青海生态引得更多关注的同时也拓展了保护和发展的维度。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109处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至79处,保护地总面积增加3.41万平方公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形成。到目前,全省国土绿化新增林地面积12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荒漠化、沙化土地呈“双缩减”趋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增加到57.8%;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居全国前列,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高,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出省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持续保有的生物多样性,目前藏羚羊数量从最少时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已监测到雪豹1200余只,全省8个市州均有发现;青海湖裸鲤数量增至10.85万吨,比保护初期增长了42倍;且黑颈鹤、普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种群数量都在持续增加。
青海正凭国家公园之名走向世界,成为大美青海的靓丽名片。
挖掘生态潜力,产业发展以“绿”为进
生态于青海,是底色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彰显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各行各业正在以“绿”为进,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向着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迈进。
挖掘盐湖资源优势的“最大值”,目前已基本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功研发新型镁基超稳矿化土壤修复材料并建成国内首条生产线。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三分之一的锂电池出自青海。
从“绿电”7日、9日、15日到“绿电三江源”百日、“绿电7月在青海”和“绿电5周”,看涨的数字印证着清洁能源产业壮大的足迹,走向“风光无限”。目前清洁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91%,占全国清洁能源装机的18%,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输电大通道建成运行。
依托生态禀赋、凸显生态优势,旅游让“生态+”效益不断凸显,从旅游收入到餐饮、住宿、商贸等各行各业,生态旅游成为青海优势产业之一。目前基本建立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目的地体系,推出精品线路200条,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成为热门打卡地,茶卡盐湖走出了“工业+旅游”的有益探索,“花海经济”、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憩目的地,藏毯、唐卡、青绣等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远销海内外。
生态为青海农牧产业做优做强提供了独有的资源禀赋和冷凉适宜的气候环境,油菜杂交育种水平国内领先,青稞、蚕豆等品种选育达到国内先进,草地生态畜牧业“拉格日模式”,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梅陇模式”,修复、保护、发展并重的“甘德经验”等成为借鉴学习的典型,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青海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广空间。
褒奖不仅是鼓励鞭策,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天的青海大地上,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的“定量”中拓展发展“增量”,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正如火如荼、蹄疾步稳!
作者:宋明慧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