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病句》
某教研室到我校调研,听完课后,给全校老师发了一张《教师问卷调查表》。
填表时,我发现最后一道题读起来有些别扭:“在您使用中的课改实验教材,您觉得是满意,较满意或不满意,为什么?新教材对您感受和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反复地读了几遍,目标锁定在第二句话上,“新教材对您感受和触动最大的是什么?”这分明是一个病句!出于一种语文老师的职业病,我把这个病句作了修改,并写在这个问题的旁边:
这是个病句,应该改为“新教材给您的感受和触动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您对新教材感受和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可是,我又疑惑,按说教研室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会不会是我想多了?为了求证,我把调查表拿给同事看。
旁边的章老师伸过头来急急地说:“太好了,太好了,你这么快就填好了,我还没开始呢,把你的给我抄一下……嗯,这个句子……是病句!你管这干嘛,我们填满交上去就万事大吉了!”
“厉害,真厉害!能写出这样的病句来,的确是教研室的‘砖家’和‘嫩手’!”郭老师笑嘻嘻地凑过来,夸张地读了读那句话。
“杨老师呀,你也太认真了,这个所谓的问卷调查表不过是教研室搞搞形式,走走过场……”徐老师不以为意地摇着头说,“这样的句子怎么不是病句?不用睁眼看,听都听得出来。对教研室来说,这是无关紧要的芝麻小事。我猜,调查表上的问题大概是他们随便百度来的吧,他们自己也没仔细看,错的也闭着眼睛错到底,就像考场上偷看的学生,把人家做错的题也照葫芦画瓢照搬过去了!”
“杨老师,你每个题都做了啊?我才不呢,随便挑几个应付一下算了,谁知道他们看不看。看了又怎样……”陈老师继续调侃道,“对了,我们不妨联名建议教研室,出期末考卷时,把这个句子也放进“修改病句”那道题里,这才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当然,还应该附上杨老师修改的那两句,作为标准答案,那就更完美了……”
大家听得直笑,张老师说:“看来还是我最不认真了,早就把调查表扔到垃圾桶里了,那里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我有些惊讶:“这……会不会太那个了?我们提些想法和意见,教研室多少会参考一下吧?我指出这个病句,也是为了提醒他们改正过来。”
“多我一张不多,少我一张也不少……”张老师若似笑非笑地说。
第二天,在教务处的废纸篓里看到那叠问卷调查表,我没想到它会这么快就被丢弃在这里。我指着纸篓问教务主任:“他们有看过吗?”
“有啊,收上来以后,其中一位专家当场就翻看了。这叠调查表一直放在我桌头,碍手碍脚的,我就放到纸篓里了。这次调研我们学校总算顺利通过了,教研室很满意。”主任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
这事过后不久,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同学的电话,他在某个乡镇小学教数学。“给你读个句子,帮我确定一下是不是有毛病:新教材对您感受和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我愣住了,惊讶地问:“你在哪里看到的句子?”
“今天教研室来我校调研,给我们发的问卷调查表上的一句话。”
“……”我不禁语塞。
“怎么了?难道你也听不出来吗?是不是病句啊?”同学有些疑惑,把那个句子又读了一遍,“照理说,教研室是不应该写出这种病句的。可我不敢确定,所以找你来做个判断,毕竟语文老师比较有经验……”
“是病句,”我缓过神来,“而且这个‘病’呀,似乎迁延难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