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民族脊梁的人)
戴着蓝色的安全帽,身穿一件很朴素的薄棉夹克,眼神中写满坚定,南仁东的这个回眸被照片定格,成为他留在公众眼里最熟悉的形象。照片中,在他身后作为背景的,是南仁东此生最骄傲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南仁东曾说:“这是一个美丽的风景,科学风景。”
生于1945年2月的南仁东先生,是吉林辽源人。他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南仁东先生还是我国天眼(FAST),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建造的发起者,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老人家在国内求学期间,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到日本国立天文台深造,并任客座教授。直到1982年回国在北京天文台工作并任副台长。南仁东先生一生获得了很多科学成就,获得个人专利39项,发表科学论文222篇,并撰写了相关著作7本。他是射电天文学上的研究,极其深入。早在1978年还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就提出利用射电强源CygA校准 ,密云米波综合孔径望远镜的方式,来提高精度,并在实际观测中进行了应用,成功的修正了电离层模型的改进和阵列望远镜的成像。
在1984年,他使用甚长基线测量技术(VLBI),对其它星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期间在他的领导下,全球的天文网进行了十多次观测,并首次在观测中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了重大的天体物理成果。此举纠正了,以前对类星体3C119观测结论的错误。当时用VLBI技术拍摄的3C119星系合成图,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平。这样的成功,让南仁东先生得到了许多国外大公司和天文台的青睐,他们愿意提供更好的设备,和一天顶在国内一年的工资,想让他留下来,但他还是毅然的返回了祖国。此后南仁东先生还指出了针对UV覆盖处理方法,后被天文学界的同行广泛采用。在这之后南仁东先生着手建立起了北京VLBI图像处理中心,使80年代的中国对国际VLBI数据处理、分析及研究成为可能。南老在这个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在国内,南仁东先生参加探月工程科学论证,并把VLBI技术应用于嫦娥系列飞船精密测轨方面。在他的引导下,确认了密云天文台50米天线传输数据的可能性,在天线前期设计阶段,提出了反射面背架隔离处,金字塔形结构的建议,并被天线设计单位采用。他还参加了上海天马65米天线的建设工作,提出天线应以天体分析和深空探测为主,在建成后对基地设备进行了验收。 最让大家所熟知的就是,中国天眼FAST的建造和使用了。起初,在1993年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联盟大会上,其他10多个国家的天文学家提出,要建造一个全新一代的大型望远镜,才能满足今后对宇宙更深处的探测。会后南仁东先生心里就想着要为国家建造一个,不能在这方面受制于人,他和同行的同事说咱们也造一个吧。
1994年7月份,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初期工程概念构想由南仁东先生正式提出。同年南老就开始了选址工作,带着300多幅遥感卫星测绘的地形图,长时间对南方的大片地区进行考察。先后对比了1000多年洼地,时间跨越12个年头,经过比较最终选定在贵州省平塘县的一处洼地。1995年11月,以北京天文台为主,还有国内20余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了“大型射电望远镜”建设中国推进委员会,南仁东先生为主要带头人。2001年FAST作为科技重大项目正式立项,并得到中科院的支持,同年10月FAST预研究报告总体验收。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FAST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立项的建议书,FAST正式进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08年10月发改委批复了可行性研究报告,FAST正式进入初期设计阶段。
2011年3月FAST开工报告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和贵州省政府的批准,当月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开工建设。预期耗时5年半,总投资6.67亿元。2016年9月中国天眼FAST主体基本建设完成,此时南仁东先生已罹肺癌,但他毅然坚持工作,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自己耗时近23年心血的科学工程完工。同月25日FAST,500米口径的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正式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微弱的脉冲信号。FAST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是目前拥有最大射电望远镜的国家。它的反射与接收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提高了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10倍。FAST的使命就是发现宇宙未知事物,脉冲星,暗物质,检测微弱的电磁脉冲信号,寻找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自建成到如今FAST中国天眼已发现近59颗新脉冲星,其中44颗已得到确认。2019年3月首次和上海天马天文台团队成功地进行了联合观测,这说明我们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具备全球组网,联合观察的能力。
南仁东先生中国天眼FAST建成一年后,于2017年9月15日,在美国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南老用自已的大半生,为国家建设的当代最先进的望远镜,为的就是在天文观测方面不受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最诊断出肺癌后,他依然坚持在工地上工作,为自已一生热爱的天文科学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用的坚持,努力谱写了自已传奇的科学人生。正是这样的朴实的科学家,才让我们国家不落后于其它国家。是的,我相信中国科学巨匠南仁东先生,已经变成天空中一颗明亮的星星,为中国的天文事业照亮道路。 “美丽的宇宙太空,正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无垠的广袤--南仁东。”
南仁东埋下的种子,在他去世后开花结果。FAST的调试进展超过预期及大型同类设备的国际惯例,并且探测到并通过系统认证六颗脉冲星,这是FAST立下的首功,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新发现脉冲星。FAST工程副总工程师李菂表示,系统地利用中国的望远镜发现中子星和脉冲星进行研究的时代,现在刚刚开始。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南仁东是FAST的最早提出者,在1993年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赵刚回忆:“以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为首的中国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在中国境内建造直径500米、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可他说:我得回国。”
有人说,FAST成就了南仁东。但实际上,早在FAST之前,南仁东就已经是著名的天文学家了。然而,南仁东个人的荣誉却屈指可数。
甘恒谦既是南仁东先生的学生,也是项目团组成员,他说,其实,南仁东先生的低调谦逊与淡泊名利几乎人尽皆知,“今年我们还问过他,不是申报了一些奖嘛,我们说把他放在前面,他说这些奖对我来说也没什么意义了。他说,放不放都无所谓,还是把机会多给年轻人。”
项目施工期间,在与工人们的聊天中,他记住了许多工人的名字、工种、收入情况,还会知道一些他们家里的琐事。
南仁东看到了当地人生活的艰苦,了解当地小孩子上学的不易,于是他出资捐助十余位儿童上学。时至今日,仍有受资助的学生给他写信。在工程最紧张的时候,他还抽出时间为高校义务做科普讲座。
20多年的贵州建设历程,让南仁东把贵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有他的梦,有20多年为之奋斗的情。令他倍感欣慰的是,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终于在贵州告成,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介绍,这是中国在某一个射电波段第一次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仪器,真正有了站到世界前沿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