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是一种人类持续了数百年的放松行为,烟民们通过烟草燃烧并吸入其产生的气体,从而获得尼古丁带来的精神满足感。
在中国,其实一直有一项不是那么光彩的“世界第一”,即世界上最大的烟草消费市场。这是以国人的健康作为代价的,却也带来了诸多商业成功、暴富故事,谁也说不清其中的利与弊。号称“中国烟草大王”的褚时健在历经种种争议之后仍能成为大量拥碟的精神偶像,其中种种难以言表。
但不管如何,占据了全球烟草市场总量44%的中国烟草市场的确会是大量创业者的“温床”,3.5亿烟民的高频刚需正成为互联网科技创业者们尤为重视的方向,随着电子烟产品逐渐从边缘化的地位走进主流视线,电子烟“风口论”甚嚣尘上。
一边是电子烟国内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一边是企业被资本推上一个又一个舆论高潮。两者看起来十分矛盾,但电子烟就在这档口迅速成为风口。
国内电子烟概况:巨头、新兴品牌傻傻分不清楚
鉴于欧美、日韩市场“用户教育”的完成,电子烟行业正迎来“最好”的时候。美国电子烟Juul Labs、日本电子烟IQOS的风行给大量投机者指明了方向。特别是美国电子烟品牌Juul Labs在2018年底被万宝路母公司商奥驰亚集团以380亿美元的估值收购,这简直是让一众资本嗅到了“嗜血”的气息。
“RELX悦刻”、“MOTI魔笛”、“精盐科技”、“IJOY爱卓依”、“Wel鲸鱼轻烟”、“烟神科技”、“意博电子”、“蓝白科技”、“深圳雾芯科技”......大量电子烟品牌出现在大众视线里,它们动辄就是千万级以上的初始融资更是令人咂舌。
以往包括IDG资本、真格基金、源码资本、英诺天使等在内的国内明星投资机构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一直是在“纯”互联网、科技领域的布局,现在“电子烟”这一杂糅产物也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2019年初,罗永浩搞出了电子烟品牌“FLOW福禄”;同期,同道大叔创始人蔡跃栋创立的“YOOZ”品牌电子烟发售;不久,现任同道大叔董事长章晋源又推出“灵犀LINX”。
以“投机”闻名的“互联网人士”们纷纷瞄准了电子烟赛道,也不知道是这一行业的韭菜更好割,还是电子烟真的是未来的行业方向。
除此之外,还有一众新兴小品牌,甚至自以为是品牌的电子烟入驻该赛场,拿着天使投资,跑到深圳租来一套“专业”设备,回到小作坊里便开始了“资本运营”,在国内消费者还傻傻分不清楚电子烟品牌的时候,新型小品牌可谓是抓住了发展的最好时机,借着大品牌的东风,做做seo优化,召开新品发布会,新品免费众测,找来一堆懂或者根本不懂,只要是可以带货就行的kol,不计后果的宣发一通,结果也许比大品牌的销量还要好,品牌印象更加的深入人心。
然而,市场的鱼龙混杂,质量不一的情况,电子烟一起步就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阻碍。
电子烟行业现状:C端疯狂,自我迷茫
电子烟起源于中国,在2003年,中国药剂师韩力发明了“如烟”,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电子烟行业的起点,在过去这十几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电子烟市场一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直到2018年,随着资本的热捧和民众对电子烟关注度的升温,国内电子烟行业迎来爆发,然而正如前文所说,电子烟的市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控,就连“锤子信誉破产”的罗永浩都能在这一行业收割智商税,整个电子烟行业就更不要说了。外再加上自媒体煽风点火的抵制电子烟,让原本拥有庞大消费群体的电子烟行业,利润寥寥。
要知道,全球90%的电子烟都是由中国深圳制造,但电子烟的主要市场却在国外,主要集中在欧美,东南亚及日本等地,中国在电子烟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足5%。
我们不能指望资本市场和电子烟企业“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来实现自控,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这样的话整个行业都将沦为“盈利为第一考核指标”的怪胎,产品质量等不可能可控。
在政策法规出台之前,国内电子烟行业将持续“迷局”,入局者难说最终结果,不管是企业还是消费者。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电子烟再“干净”,它毕竟还是“吸烟”产品,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导致不可控的健康和二手烟危害,电子烟企业目前对电子烟的“推波助澜”很有可能会对国家那么多年的禁烟努力形成打击。
所以把电子烟关在笼子里是板上钉钉的事,就像美国对Juul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香港建议“禁止进口、制造、售卖、分发和宣传电子烟等另类吸烟产品”,不少国家谋求“禁止或严格监管电子烟”。
所以,只是目前来说,国内整个电子烟行业都还在收割“智商税”阶段,离发展成熟还很远,所以建议用户们在抱着“戒烟替烟”、“避免二手烟”等目的选择电子烟产品时,尽量慎重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