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角向下是笑,嘴角向上是哭。
这个男人叫王有胜(电视剧《亮剑》中的角色),仅凭一个表情,就把AI迷得“七上八下”,情绪数值在高兴、厌恶、悲伤中反复横跳。
最近,创作者们借助AI识别剧中人物的细微表情和情感变化,显微镜式鉴赏影视剧,并对一些网络热梗、名场面进行二创,开辟了内容创作的新赛道。
比如,B站UP主“佛辣西威”、“您可能错过了”曾用AI情绪识别“春山学”、“梅西中国行”、“小米公布SU7”等热点话题,B站最高一条播放量超600万。
YouTube博主用Sam Altman的采访视频进行情绪识别,试图揣测这位大佬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评论区有网友表示,未来可以让AI来实时鉴别微表情,玩梗造梗信手拈来。
还有开发者将机器训练得更有感情,企图在AI聊天机器人领域做出新花样。此前流行的ChatGPT的“Dan”模式,就从各类训练的GPTs中走出了差异化的路子。
无论是野生玩家,还是科技大厂都在探索一个“更懂人类”的AI。
今年3月,初创企业Inflection AI更新了面向个人用户的情感聊天机器人Pi,4月,Hume AI推出了情感语音对话机器人EVI,并成功完成5000万美元(约3.62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
从一开始通过面部微表情,想让AI“看”出人们的情绪变化,到借助语音“听”懂话语,AI究竟能做好情绪生意吗?识别情绪的AI产品,目前还差在哪儿?“头号AI玩家”和部分从业者聊了聊。
从“看”懂到“听”懂,AI情绪识别火了
4月7日,AI初创企业Hume AI发布了旗下第一款聊天对话机器人Empathetic Voice Interface(EVI),号称是“第一个具有情商的人工智能���,能够识别超50种人类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