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办公厅《八闽快讯》专题刊文,介绍我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经验做法。五一期间,记者走访市诚信促进会,了解我市诚信建设近年来的创新性做法和成效。
据市诚信促进会会长陈文儒介绍,2018年,在全国262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中,莆田市由上年第223名一举跃升至第17名,位居全省前列。主要经验做法是市委主抓、市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我市诚信建设近年来以健全信用制度为基础,以信用平台建设为抓手,以行业信用监管实践为支撑,以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营造诚实守信、自律互信的社会环境,打造诚信莆田新模式,诚信莆田在全国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模式创新 制胜利器
打造“诚信系统+党员干部奖惩”模式。我市出台《党员干部带头讲诚信“十不准”规定(试行)》,将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的党员干部失信人员行为,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党员干部个人诚信记录,作为职务晋升、年度评先评优、银行贷款等重要参考。
打造“诚信系统+交通管理”模式。我市出台《交通安全领域纳入征信系统失信人员名单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将交通违法行为纳入诚信体系,全市已有52家单位联合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纳入诚信系统失信人员名单认定与管理,由相关部门根据适用的法律法规,对纳入黑名单的交通违法人员实施联合惩戒。目前,全市已有62名交通违法失信人员列入黑名单。
打造“诚信系统+信访管理”模式。市直22个部门联合出台《信访秩序领域失信人员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将在信访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扰乱信访秩序且情节严重的12类失信人员列入“黑名单”。2018年以来,全市信访工作呈现“四下降一好转”态势,来访总量、进京上访量、越级到省上访量全面下降,信访秩序持续好转。
实行投标人“人证合一”核验工作。在招投标工作中,我市启用投标人“人证合一核验系统”,投标人按照要求持本人身份证进行人证合一核验,从技术层面杜绝“虚假身份”投标人,规范投标行为。
专项治理 全面监管
政府机构失信“零容忍”。我市出台《涉党政机关和公职人员执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对拒不履行的党政机关,由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联合约谈主要负责人,并在年度综治(平安单位)绩效、文明等考评中扣分;对于拒不履行的公职人员,由所在单位主要领导约谈,并限制其评优评先、选拔晋升等资格。2017年以来,全市167件涉及政府机构失信案件已全部清零。
联合惩戒破解“执行难”。我市出台《莆田市联合惩戒失信被执行人实施方案》,41个部门联合打造“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立体化惩戒网络,实施对失信被执行人手机特制“失信彩铃”和“电子彩印”、发布“执行悬赏公告”、手机号码实时定位等联合惩戒措施,重点治理“老赖”,2018年,各级法院判决案件执行到位金额25.2亿元。
金融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我市督促全市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应用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地方信用信息平台信息数据,综合评价授信客户信用状况,实施奖惩措施。2018年以来,全市享受信贷政策优惠主体2156户,笔数2123笔,优惠2659.7万元;受到惩戒制约主体2676户,笔数2701笔,金额18.55亿元;严重失信直接取消贷款或其他融资资格的主体2989户。
平台建设 坚强保障
平台发布红黑榜。我市建成信用莆田门户网站、数据采集子系统等“一网站,五系统”。围绕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等10大领域发布诚信“红黑名单”,对企业、单位等社会法人进行信用评价,网站平台已发布红黑名单10万多条。
“大数据+信用”科技助力。我市已完成52家市级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218项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共享,实现与省级平台对接,数据可共享推送至省信用平台及信用中国。平台以320多万份的自然人和10万多家企业为基础数据,使用公民身份证号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关联,共归集有效信用信息602.32万条,其中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数据近15万条、非正常纳税人名单1.95万条、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信息7万多条。
四级平台联合奖惩。对市直38个有关部门制定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予以梳理汇总,明确各部门信用奖惩的评价标准,实现国家、省、市、县(区)信用平台联合奖惩系统对接,让守信者畅行无阻,失信者处处受限。
本报记者 刘永福
来源 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 林剑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