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如今在智能手机行业中,“生成式AI”已然成为了最为知名的卖点之一。
不管是什么价位段的智能手机,现在通常都会宣传自己集成了“生成式AI”功能。它们有的表现为能与用户自然、流畅对话,生成各种建议的“语音智能体”,有的则表现为能自动帮用户总结文章、剪辑文字,或是将照片自动拼接为视频的“创作助手”。
当然,相比之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手机生成式AI特性,可能还得数那些“AI消除”、“AI修图”功能了。即便是完全不懂专业P图技术的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圈选,就在生成式AI的辅助下方便地消除照片里的瑕疵,甚至达到几乎相当于“重拍”的效果。
但如今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就在于,至少对于目前的智能手机来说,无论是“生成式AI修图”、还是“生成式文本总结”、“生成式知识库问答”等功能所需的算力,普遍都大幅超出了它们的性能水准。所以这也就意味着,现阶段不管是哪个手机厂商、哪个型号,它们所搭载的“生成式AI”功能几乎都要依赖于云端算力,以及运行在云端服务器上的大模型。
这样一来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那就是这些手机上的云端生成式AI功能,到底要用谁家的解决方案呢?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这有什么好问的,谁家造的手机,难道不都是用它们自己的云端算力和算法吗?
这还真不一定。一方面手机市场如今并不是只有大家熟知的少数几个头部品牌,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不少二三线厂商。虽然它们的销量客观上来说并不是特别低、产品定位也不见得就极端“非主流”,所以对于这些厂商来说,其不可能完全无视“生成式AI”的潮流,但本身又没有相应的技术去自行实现。
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国际大厂而言,它们也不得不寻求在国内自建服务器,或是用更简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也就是直接找国内厂商合作,借用它们的算法和算力、形成一套自己的“特供版”AI应用。
举个典型的例子来说,可能有的朋友知道,三星手机在海外市场的生成式AI功能,是他